【五術堪輿學苑】

 找回密碼
 【立即註冊】
查看: 348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【箴規】

[複製鏈接]
跳轉到指定樓層
作者
發表於 2012-11-23 05:37:57 |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|倒序瀏覽 |閱讀模式

箴規

 

Maxim

 

【辭書名稱】教育大辭書

 

箴規是「主體在行動時所依據的原則」。

 

因此一個箴規是一種如下形式的條件命題:「如一個人置身於一個可描述為E的事件中,那麼他要以可描述為B的方式來作為」。

 

換言之,一個箴規包含一個描述性的前述詞和一個規約性的後項結果。

 

例如一個箴規中的描述性前述詞可能是「如果一個年輕人坐在擁擠不堪的公車上,發現正有一位老婦人站著」,而其規約的結果可能是:(1)「他要離開座位」;

 

(2)「他要離開座位,請這位老婦人坐下,並保護這位置不讓別人搶先坐下」。

 

康德(Imm.Kant,1724~1804)主張每個行動有、且僅只有一個箴規,且當一個人依據箴規行動時,可能發現很難將該箴規加以系統地描述。

 

一個人的外顯行為可能遵從許多規則;

 

但一個箴規是一個人接受並謹慎地在行動中遵從的規則。

 

一個行為者的箴規猶如自我強加的規則,指出個人在某種情境中為達某種目的所做的事。

 

因而,箴規可能是道德上正確的、錯誤的或可有可無的。

 

一行動的道德價值並不在於其所期待的行為結果,而是行為者本身的動機或意向。

 

康德認為如果要能判斷一項行動是否為道德上正確的,就必須知道「決定該項行動所依據的箴規」。

 

他進而主張一個箴規的道德性必須透過一個「形式的」原則來加以判斷。

 

正如邏輯的形式原則可測試論證的有效性或邏輯的正確性,康德認為存在道德性的形式原則,本身不是一個箴規,但可用來測試箴規的道德正確性。

 

康德曾列出這個形式原則的一些公式:如最為人熟悉傳誦的「你必須依據箴規行事,而此箴規同時可成為普遍的定律」。

 

上述原則又稱為無上命令(CategoricalImperative)或至上的道德原則,由此所導出的其他形式原則也可作為道德正確性的測試。

 

例如,歷史上與政治上最具影響力的道德律:「你必須如此去做,對待人類,包括你本身和所有其他人,絕不視為工具而已,而總是平等地當作目的」。

 

藉康德的道德學說,可對箴規的本質有更深入的了解,雖然不一定完全接受其說。

 

例如,在有些情境中,不僅是一個箴規可以普遍化;

 

有些情境甚至沒有任何箴規可以普遍化;

 

而有些情境則可能因對於相互衝突的利益之衡量,而蔑視任何箴規。

 

道德行動是在個人傾向彼此之間緊張或衝突的情境中產生,由於人類並非完美的理性存有,所以有時行動的傾向與理性或責任所要求的相反。

 

箴規組合的多樣性可能導致不同箴規組合之間的衝突。

 

例如,一位教師在專業和禮貌兩種條件下是否抗拒上級不當的作法。

 

解決這類衝突的較為普遍也較為有效的方式是採取階級次序的安排,如將專業要求排在禮貌行為之上先求符合專業條件,禮貌居次。

 

這種次序的安排,必須從特別慎思觀點出發,透過評價推理的形式結構來決定或加以修正。

 

 

轉自:http://edic.nict.gov.tw/cgi-bin/tudic/gsweb.cgi?o=ddictionary

評分

參與人數 1金幣 +500 收起 理由
天梁 值得鼓勵。

查看全部評分

【自由發言誠可貴、言辭水準需更高、若有污衊髒言顯、術龍五術堪輿學苑、不歡迎的喲!】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QQ|【google翻譯】|【手機版】|【Archiver】|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 皖ICP備11003170號 )

GMT+8, 2025-5-5 17:53 , Processed in 0.234367 second(s), 16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1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